1965年出生于陕西临潼,策展人和评论家,《今日先锋》“艺术”栏目主持,注重于艺术理论的整体学术思考。1988年~2001年任《美术》杂志编辑和副编审。曾策划《张开嘴,闭上眼》、《后物质》、《制造中国》等展览。
◆本报记者张春燕
法国酒庄红酒搭配上世纪70年代大卫多夫的雪茄,或是苏格兰威士忌高地产15年份的“达尔维尼”,策展人黄笃总是有意无意流露着潇洒不羁的艺术气息。甚至,连他用电脑写作时选用的字体颜色都是绿色,这仿佛更凸显了他的自我个性。然而,在芳草地展览馆研究员文娇的认知中,黄笃非但不是那种个性飞扬的策展人,反而是一个严谨认真、学术有成的艺术家。与他共事的人都亲切地叫他:黄笃老师,连名带姓。作为“保护鲨鱼”巡回展的策展人,黄笃将动物保护的反思推上一个新高度近3年来,黄笃对鲨鱼与人类的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源起于2013年的夏季,他在摩纳哥设计并策划了“保护鲨鱼”的第一站展览。利用充满异域风情的海洋馆以及可塑性极强的建筑空间,在炎热无比的地中海式气候中,黄笃从屋顶垂下诸多海洋生物标本的设计,让人大开眼界,深受震撼。犹如黄笃甚是钟情的维瓦尔第歌剧一般,一个华丽的音符总跟着另一个华丽的音符。“保护鲨鱼”艺术展于今年3月来到俄罗斯,连俄罗斯副总理也前来观展。俄国人惊叹艺术家无国界的表现力,也对黄笃竖起大拇指。真正的高潮来自于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在中国首都的核心区域,黄笃将动物保护的艺术反思推上一个新高度。作为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等于一身的顶级艺术殿堂以及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国家博物馆,国博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保护鲨鱼”艺术展也因此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甚至连婴儿也被大人抱在怀中一起参观,他们兴致勃勃地前来,若有所思地离开。在被黄笃设计为充满严肃以及学术反思意味的展厅里,金属粉刷的墙体映衬着鲨鱼展品,走廊两侧是国际动物保护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统计的各种数据以及鲨鱼的纪录片。再往前走,在象征蓝色海洋的灯光映照下,一条旋转的鲨鱼正优雅转身,朝观众缓缓游来,一切仿佛浑然天成。这是黄笃深思熟虑、修改达几十遍之后的成品。黄笃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在他眼里,一项艺术展览不是一项活动,而像一次旅行或探险。观众进入展览空间,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国度。作为策展人,自己的角色是讲故事的人、是导演,要运用自己的方式将信息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表达展现在观众面前。艺术品的力量在于让人感受和思考。黄笃想改变古板的展览模式,让其鲜活、灵动起来黄笃对鲨鱼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先源自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在巨大的玻璃箱里,一条虎鲨大张着嘴浸泡在福尔马林中。他说:“这个艺术作品反射出动物面对死亡的恐惧和人性中的残酷,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震撼,我很难受。我自问,这感触从何而来,我要如何选择?”在这次展览中,黄笃将雕塑、绘画、装置艺术、诗、纪录片,甚至野生救援的公益广告都纳入其中。全方位、多形式的展览内容挑战了人们对于鲨鱼的固有偏见,展现了保护鲨鱼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意义,强调了过度捕捞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艺术家郑路的作品《荣誉的坟墓》给人印象深刻。这个雕塑作品由真实的超大号钢制鱼钩焊接而成,展现的是人体心脏的剖面,钢钩内向焊接,在心脏轮廓外部则是光滑的钩体竖向结构,这与充满危险的钩体内部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黄笃说,鲨鱼鱼钩这个符号,外在圆滑,其实隐藏着人内心的这种阴暗,代表了鱼翅消费的两种极端。与前两站摩纳哥、俄罗斯的展览不同,在国博举行的这次展览空间更为广大,左右两个方正的矩形房屋外加中间一条走廊。这对策展人提出了再创作的要求。如何在宽敞的大型空间中布展,让观众和艺术品自由对话?如何让观众感受、理解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并产生思考?黄笃设计了曲线型的布展空间,象征着水波的流动。当观众漫步其间,身体会不自觉地随着空间的弯曲而走动,仿佛置身海洋之中。再加上空间里的蓝色灯光,身姿矫健、艺术气息十足的鲨鱼作品汇聚于身侧,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现场的感觉,有时还会传来一丝不寒而栗的真实感。为了让展览更具科学性,黄笃建议,邀请一家动物保护组织参与,让科学的统计数据加深观众的认知。在芳草地展览馆的邀请下,国际动物保护组织“野生救援”参与进来,其工作宗旨与本次展览的目标不谋而合——终结野生动物的非法买卖,减少公众对鲨鱼鱼翅等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的消费需求。在布展时,野生救援的数据也确实起到了大作用,科普介绍展板十分醒目,“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提醒着人们鲨鱼的脆弱和人类的狂妄。文娇谈起黄笃,言语间不无钦佩:“黄笃老师是对展览操心最多的人,他特别逼自己,对艺术有极致的追求。展览前,国博近4000平方米的展厅里,他检查到每个角落,如果看到艺术品上落了灰尘,还亲自动手擦,连展厅里的垃圾都会捡走。虽说是小细节,但这种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令我印象很深。”黄笃自己却评价,一个承担了科教责任的公益展览理应如此。它不像当代艺术视觉展览那么简单,而是肩负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必须细致到一丝一毫。公益性展览肩负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黄笃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优秀的策展人不仅会根据空间再创造,把合适的艺术品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还是一个艺术评论家、社会学家。黄笃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此后又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并留学意大利。他注重艺术理论的整体学术思考,认为展览背后折射着社会变革、理论、思潮、意识形态、艺术本体等复杂情况,而了解历史上重要展览有利于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对艺术个案的理解不能单向,要立体,要有一种历史观。通过对这些艺术个案的深入理解,才能对当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历史观,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面对如今全球资本主义扩张,我个人持批评的态度。诚然,现代化带来了极速的发展和财富的巨额积累,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以及社会的不平等。”黄笃思考的是鲨鱼捕杀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每年,全球有超过7000万条鲨鱼被人类以鱼翅交易为目的而捕杀。中国保护鲨鱼的意识和行动对于海洋生态保护意义重大。通过这次展览,也能影响其他艺术家。黄笃说:“这次参展的全部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大部分还是青年艺术家,他们需要展示的平台。同时,因为这次展览的公益性,他们更愿意贡献作品,而且全部作品都是特意为此次展览新创作的。”在黄笃的记忆中,专注生态环境的策展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5年前,他从意大利回国以后,便在北京红门画廊策展了名为“后物质——当代艺术家解读日常生活”的艺术展。那是他最早关注人与自然的议题,并认为是自己策展走向成熟的一次标志性展览。“后物质”展出的全部是中国艺术家的影像、装置类作品,反映了黄笃对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后物质时代,后物质意味着现代技术的人工化,而非自然物质。这就意味着,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继而导致人们对生活的抱怨不断增多,比如空气质量下降、工业垃圾太多、塑料制品泛滥、由于污染导致的各种怪病蔓延、防腐剂食品、汽车尾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河流湖泊污染等。从办公楼到大街小巷,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人们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表现出异常的忧虑。“后物质”展览开展正值2000年跨年,黄笃的策展带有浓郁的自我反思色彩,人类进入又一个新千年,能否扪心自问,到底要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精神自控的极限有多大?是否有能力改变这种状态?责任是什么?无疑,“后物质”提出的问题是前沿的、有预见性的。“这个展览做得太早了,应该现在来做。”黄笃不无得意地说,“现在的年轻策展人哪有这种预见性?”在这个展览中,他完全按照策展人的议题去选择艺术家。此后,在回顾这个活动时,他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没有点名某一个艺术家,但实际上说的是任何艺术家,说的是全球性、普遍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当策展人?黄笃说,即便不当策展人,也会当艺术家。因为艺术也是干预社会的一种方式。比如这次国博的展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黄笃说:“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社会雕塑——通过艺术来干预社会、影响人。在这些游客中,有20%~30%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对于教育和未来的发展会有深刻的影响。我明白艺术的作用是有限的,艺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作为一个表达的窗口,观众的心里会有所感触。兴许这次展览就影响到了一些孩子,他们将来有可能就是环保主义者、政治领袖,那将意义重大。”
来源:http://news.cenews.com.cn/html/2015-10/16/content_35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