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记者 李杨
马戏团是许多人美好的记忆,当年文艺演出匮乏之时,马戏团所到之处,几乎万人空巷。如今,草台马戏团的日子大不如前。
“主要是马戏对人们来说不再是新鲜事物,电视上、网络上各种惊险的表演也一大把。”前去观看马戏的李先生表示,他去看马戏只是为了重温小时候的回忆,但节目的可看性并不高。还有市民认为,这种表演形式很低端,“允许这类表演出现在一个文明城市中,显得城市很掉价”。
该马戏团负责人行走“江湖”20多年,见证了马戏团从辉煌到现在的尴尬。他表示,以前进行马戏表演,只需要给市里的文化部门打声招呼就可以了,“现在则需要前前后后跑十几个部门,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获得表演许可,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他还说,马戏团来到北海前,已经提前派人过来办证,但办证的时长和方式让他们不适应。
“大家的动物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了。”该负责人还表示,观众不喜欢看动物被鞭打,也不希望动物做太惊险的动作,看到这些动物精神不好就怀疑我们是不是虐待了它们,而其实驯兽员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很亲密,每天也会去超市买新鲜肉食喂养它们。根据观众的变化,草台马戏团的节目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怕被投诉虐待动物,我们已经不表演钻火圈,改成钻花环了;在表演时,也不会去鞭打动物,只是用棍棒驱赶;为了防止动物伤人,人和动物之间有一个约3米高的钢铁隔离圈;表演结束后,我们也会收拾场内垃圾,尽量营造好的表演环境”。
2008年,马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曾经通过这种“流浪”的模式在五湖四海遍地开花,如今在各种新政之下不得不另辟新路。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苏远志认为,马戏应该脱离传统的表演走穴的大篷式表演,小的马戏团可以通过整合,组建大的马戏公司,去大舞台表演,走更精致更高端的路线。
来源:http://dzb.ngzb.com.cn/html/2015-10/09/news-1185560.shtml
添加新评论